。到八極拳發源地孟村縣學習武 術的日本、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以及我國港臺地區的武術愛好者達上千人次, 日本還成立了 “日本八極拳研究會”,八極拳成了孟村縣對外經濟、貿易、旅游、 文化交流的媒介,為孟村縣對外開放架起了橋梁,創造了效益。以上兩個成功實例各有千秋,湖北省是將武當山旅游放在“鄂西生態文化旅 游圈”龍頭的位置做綜合規劃的,既突出了武道結合的特點,又帶動了 “圈內” 的旅游產業,可謂大視野、大旅游。而河北省集中整合“名盛形散”資源,設立 主線、深挖內涵、打造品牌,以正定“華武園”為核心,開發其他零散武術文化 資源。兩例的共同特點是,整體規劃都是在大量調研基礎上,根據本省經濟狀況、 自然資源、武術文化底蘊、發展前景等多方面考量所做出的,既符合本省的實際 情況,又凸顯武術文化的魅力。較為規范地實踐了 “策劃一投資一運作一回收” 的經營模式。總而言之,“以武養武”是一種古老而新興的模式,古時就有廣收門徒,傳播 武術技能及受聘于軍之教者;在民間有“導引之士”和“養形之人”,教授導引 養生方法的。還有依靠其勇力、武技依附貴族、富門為生的人,他們就是“以武 養武”的先輩。今天的“以武養武”較之過去有著根本性的差異,它是將武術文 化植于“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加以開發和利用的,其市場決定武術文化產業的 興衰。開發和利用武術文化經濟資源是一項系統工程,一項長期的任務,作為職 能部門必須對武術文化產品和市場發展前景做出客觀、準確的估價,并建立全國 性的武術文化產品體系和管理體系,按照經濟規律有針對性地培育和開拓武術文 化市場,挖掘武術文化所蘊藏的巨大資源和財富,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 益,造福于人類,享用于世界
第四章民間武術中的地方拳種
第一節 以“門”命名的拳種
以“門”命名的拳種有洪門拳、法門拳、魚門拳、余門拳、硬門拳、空門拳、 孔門拳、風門拳、鳥門拳、火門拳、水門拳、字門拳、嚴門拳、熊門拳、自然門 拳、佛門拳、窄門拳、孫門拳、弓I新門拳、羅漢門拳、磨盤門拳、水滸門拳等。下面對硬門拳的發展與傳承情況進行分析和研究。
一、安福硬門拳
(I)妾福硬門摹的起.源
1.安福硬門拳發展的基礎一“樁堂”武術安福縣位于今吉安市(舊區名廬陵),廬陵武術歷史悠久,其多源于動蕩的 社會環境,縱觀廬陵地區歷史進程,其武術發展離不開兩點:其一便是大大小小 多達120起反抗斗爭和農民起義。廬陵自214年便有史料記載的農民起義,而后 其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數十起,晉至南北朝時期,封建割據勢力在廬陵地區發生 的大戰多達12次,更有隋唐時期的吉州赤石山寨農民起義、宋代嘉定二年(1209 年)的吉州農民起義、建炎三年(1129年)的金人入侵等。到明清時期,農民運 動在吉安地區依然十分激烈,其中影響最大的便是太平天國運動了。據史料記載, 在太平天國運動中,太平軍在廬陵自1855年至1861年進行了長達7年的活動, 其影響十分深遠。在斗爭中,人們對刀、槍、棍、棒等武術器械的使用技術日益 精湛,奠定了廬陵地區武術發展的基礎。其二便是源于人口遷移導致的村落權益 保衛的爭斗。廬陵地區山多林密,土地肥沃,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都十分適合人們生活,不斷有南遷的人們在此定居。為了維護個人與村落的利益,廬陵地區的 人民與南遷人民發生的沖突爭斗數不勝數,南遷人民對廬陵地區人地生疏,經常 在爭斗中吃虧,便請武師相教武術,廬陵人民見此一一效仿,村落間便興起大大 小小的習武“樁堂”,民間的尚武、習武熱情高漲,作為攻防格斗的武術在此過 程中得到了飛速發展。“樁堂”武術是廬陵地區的歷史文化特色,其對廬陵地區的 武術發展乃至江西的武術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是江西武術文化、歷史不可 缺失的一部分。筆者通過調查發現,安福地區的習武者在講述其習武歷程時,都會提及“起 樁” O所謂“起樁”,便是“樁堂”中技藝高超的武師進行授徒的一種叫法,也稱 “教打”。“樁堂”形式的武技傳播是安福硬門拳流傳的主要途徑,安福硬門拳的 傳承方式有三類:第一類是由當地每個村子的領事人牽頭,根據自己村莊需要去 尋找聯系一位拳師(當地稱把士),跟拳師商討利益相關條件之后,然后請拳師到 其村莊內教拳,教拳的時間一般為3個月。教學內容是一些簡單的硬門拳套路(四 門、小連等)和散手,1?2門器械(棍、板凳)。第二類是在教學過程中,如拳 師發現人品與身體條件都特別好的學生,經雙方同意后,拳師會收其為門派弟子, 教學內容除套路、散手跟器械外,還會教授其醫術(治療跌打損傷、斷骨錯經等) 和硬氣功(金鐘罩鐵布衫、鐵砂掌)。第三類是本著傳內不傳外的原則,拳師只 傳授給自己的兒子還有兒媳,教授內容除了以上所講之外,還會傳授其點穴功法, 俗稱五百錢。五百錢乃是手上功夫,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對人的穴位進行點按拍 打,使其經脈受阻,由此產生身體病變,五百錢在攻擊時十分隱蔽不易察覺,可 能一個簡單的握手或者拍肩動作就已經完成了點穴。“樁堂”武術形式獨特,拳師們在“起樁”過程中,展示自己的武技和實力, 贏得威望,以擴大自己的勢力。有名的拳師通過“起樁”常常能招收成百上千的 弟子。當然,拳師之間也會有切磋和較量,要想與名拳師切磋,必須先與其弟子 過招并取得勝利。常常有敗者拜勝者為師,并虛心求教的事例發生。正是因為有 這樣的樁堂武術文化的存在,才使安福硬門拳不斷地進步與發展,并在其發展過 程中與優秀的中華武術進行交融。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和現代體育教育培訓機構的興起,“樁堂”武術 的傳播模式受到沖擊。在武術文化式微的當今,“樁堂”武術形式作為武術文化的 一種,具有的社會價值也漸漸減弱,許多“起樁”的師傅為了生活和生存,也只 有選擇另尋其他的謀生門路,廬陵地區的“樁堂”在漸漸消失。但筆者認為,任 何一種文化形式在時代更迭的時候都避免不了遇到這樣的問題,人類社會一直是 優勝劣汰的。“樁堂”武術的傳播和當今社會的武術館、跆拳道館、培訓學校和培
訓機構在方式上其實是相似的。筆者認為,“樁堂”武術的衰落和它的文化內涵是 沒有關系的,只是時代更迭,在近代武術文化的發展和傳播都陷入低谷的過程中, 許多武師為了生存被迫放棄了 “起樁”。“樁堂”武術只是沒有找到一條適應當今 社會的發展途徑,但其內容是豐富的,文化價值是寶貴的。
2.安福硬門拳的起源與傳承
我國的傳統武術除了技擊技法,更注重對人、生命、自然的理解和體悟,對 人的心靈德行、人格的涵養與教化。但是不可否認,傳統的武術文化也存在著一 定的弊端,如傳統的武術極其重視門派。早在清朝初期,武術就已經有了內外家 之分,各個門派間相互競爭、促進,相互衍生,形成了武術的繁榮,但也造成了 武術的封閉性。各門派間也相互排擠,使武術的發展受到了重重限制,“樁堂”武 術文化遵從各派同源的觀點,不爭門派長短,很多武師集各家武術于一身,熔各 派精華于一爐,再走出自己的武術道路。安福硬門拳的傳播得益于“樁堂”武術 文化的開放。安福硬門拳因為其傳承形式基本為口傳身授,沒有成文的武術功法 典籍,所以在其傳承過程中,可能存在部分失真或失傳的內容。筆者通過對硬門 拳傳承人進行調查采訪,并在當地對一些高齡武師進行采訪核實,對其發展脈絡 進行了整體的把握與分析通過對安福地區的武師進行走訪調查得知,近代在安福縣最早使硬門拳聞名 的便是少林武師賀金彪(化名)。賀金彪乃是南少林弟子,與人結怨后藏身于少林 習武,為人義勇好斗,武技高超。其自少林歸來之后,以一身功夫在安福縣威震 一方,賀金彪在安福縣“起樁”后,收納弟子無數,但遵從傳統武術文化,對嫡 系弟子教授內容的多少取決于其人品,賀師傅所收徒弟名氣最大的有三人:其一 名為楊厚德,人稱“駝師傅”;其二名為肖西賢;其三為彭文龍。楊厚德與肖西 賢在拜賀金彪為師之前本就是功底深厚的武林中人,又得到師父賀金彪指點,武 功日益精進,后各自起樁,開始“教打”(傳授武藝),以此謀生發展勢力。楊厚 德為人忠厚,收徒考量,喜愛切磋,收徒上千人。肖西賢為人桀鷲,民國時期是 安福縣民團團長的保鏢,收徒無數。但是肖西賢成為民國保安團團長的保鏢之后, 仗勢欺人,魚肉鄉里,據傳當年彭德懷率紅軍進入安福縣城時,肖西賢帶領部下 進行抵抗,殺人如麻,阻止了紅軍入城。肖西賢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被槍決。 賀金彪的另一個徒弟彭文龍本為武術世家出身,酷愛武術,聽聞賀金彪的名聲, 一心想拜賀金彪為師,請了三位有名的裁縫縫紉一個多月,做了一件極其好看的 大袍,在新年伊始之際以拜年為由送與賀金彪,見其收下,并當場跪地拜師。賀 金彪見不好推脫便收其為徒,后發現其資質過人,便著重培養。彭文龍為人豪爽 仗義,天資了得,學得一身絕技,不僅醫術、武功精湛,其樂理、戲曲也是聞名
瀏覽4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