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社論明確地指出了現在教拳傳技者對舊東西認為不科學一概排除的錯誤觀點。社論并對今后的訓練方法指出了正確的道路。比如形意拳,在許多文獻中明確地指出,形意拳是以三體勢為基礎,五行拳為基本拳法,五行拳是形意拳各種套路的基礎,而三體勢又是形意拳基礎的基礎。近些年來, 形意拳傳授者,不按形意拳“入門先站三年樁”的優秀傳統訓練法去傳授后學,故而行功十數年不知四梢、八法、八訣為何?無怪其功法膚淺,姿勢不 規格,當然實戰技擊方法更是茫然,這樣繼承豈不是盲人瞎馬去向何處?
四梢說,人之血肉筋骨之末端曰:四梢,發舌爪牙為四梢(發為血梢、 舌為肉梢、牙為骨梢、爪為筋梢)。四梢用力則可變其態使人生畏懼焉。
八字訣:頂、扣、圓、敏、抱、垂、曲、挺是也,樁法及拳式站定時, 此八字須具備。所以蓄力養氣使敵我者無所措使,斯亦五行拳所特有者也, 而八字又各有三種分述如下:頂,頭(后腦骨)向上頂,有沖天之雄,頭為周身之寶,上頂則后三關易通,腎氣因之上達泥丸以養性。手掌外頂,有推山之功,則氣貫周身,力達四肢。舌上頂,有吼獅吞象之容,能導上升之腎氣,下行歸入丹田以固命,是謂之三頂。扣,兩肩要扣,則前胸空闊氣力到肘;手背足背要扣,則氣力到手,樁步力厚;牙齒要扣,則筋骨緊縮,是謂之三扣。圓,脊背要圓,其力催身,則尾閭中正,精神貫頂;前胸要圓,兩肘力全,心窩微收呼吸通順;虎口要圓,勇猛外宣,則手有裹抱力,是為之三圓。敏,心要敏如怒貍搜鼠,則能隨機應變;眼要敏如饑鷹之捉兔能預察機宜;手要敏如捕羊之餓虎,能先發制人,是謂之三敏。抱,丹田要抱,氣 不外散,擊敵必準;心氣要抱,遇敵有主臨危不變;兩肘要抱,出人不亂遇敵無險,是謂之三抱。垂,氣垂則氣降丹田,身穩如山;兩肩要垂,則臂長
而活,肩催肘前;兩肘下垂,則兩肱自圓,能固兩肋,是謂之三垂。曲,兩 肱宜曲,弓如半月則力富;兩膝宜曲,彎如半月則力厚;手腕宜曲,曲如半月則力湊,皆取其伸縮自如,用勁不斷之意,謂之三曲。挺,頸項挺則頭部 正直,精氣貫頂;脊骨腰挺則力達四梢,氣鼓全身;膝蓋挺,則氣恬神怡,如樹生根,謂之三挺。
第一屆歐洲武術杯錦標賽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市米蒂林體育館舉行。參加者有英、法、比利時、荷蘭、意大利、瑞典、挪威、西班牙等八個國家,70多名運動員,比賽的內容分套路和搏擊(散打)兩種形式進行競賽。拳中有南拳、 長拳、形意拳、峨眉拳、羅漢拳、少林拳、螳螂拳、六合拳、猴拳、蛇拳等十 一種。太極拳因報名人數少作為表演項目。中國武術協會應邀派員到會祝賀,并為大會比賽擔任了裁判工作,為大會作了五次輔導和表演。形意拳和其他拳種一樣走向了世界武壇,這就要求專業武術工作者、業余武術工作者與后學之 輩都應遵循傳統法則,真實地、虛心地、認真地繼承和傳授好中華民族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同時必須加強理論研究,深入探索精微,使中華武術規范化、 科學化。形意拳更要體現出遵循古法的獨特風格,并要總結出一套完整的功法、 拳法和一套高深理論,以適應中華武術走向世界的新形勢。
形意拳樁功行功歌訣
歌訣1
頭頂項豎神貫頂,收腹提肛斂會陰;身分陰陽步三七,含胸拔背胯墜沉;眼對鼻尖鼻對臍,意守丹田不可移; 襠圓胯圓虎口圓,裹襠扣襠圓撐襠;吸松呼緊氣隨意,呼吸均勻要深長; 導引吐納苦下功,功法精微自然通;中乘防身兼祛病,至極神化妙無窮。
松肩墜肘撐掌根,魚際貼臍肘貼肋;
(注魚際穴位,在拇指第一關節)
歌訣2
三體之勢,身心放松,兩腳前后,橫順開立, 頭頂項豎,收腹提肛,兩臂前后,一撐一垂, 掌根關于形意拳的站樁
形意拳是廣大群眾喜歡的一個優秀拳種。在山西、河北、河南和不少地方廣為流傳著,由于很多人練形意拳時只注意了套路的練習,不注重三體勢的練習(有的稱之為樁功和站樁),故使自己的水平提高很慢。
形意拳的站樁練習與太極拳的站樁同等重要。形意的拳法是以象形取義,模仿各種動物的特長而仿形。這些多變的技法與站樁是一致的。所以要想練好形意拳,是必須要站好樁的。站樁要求練習者立正姿勢站好,兩臂自然下垂于身體左右兩側,直身挺膝,右腳提起(離地寸許)貼于左腳,向左轉體只是左腳跟輾轉(整體轉動,勿使身體晃動,上下一致)。兩腳前后站立,步距前后腳跟與肩同寬。后腳屈膝略蹲,后腳外撇45度,臀部與后腳跟上下相對,前腿膝部微屈,成前三后七的重心略后,全腳緊扣地面,前腳腳尖微內扣,兩腳相對在一條直線的兩側邊上。同時上肢動作與前腳踏出一致,要求頭部(百會穴)上頂,頸部要豎直,肩要放松,肘要墜,與前腳同側的手略低于肩部外旋向前伸出為豎掌,另一手放于小腹臍下,掌根緊靠臍下部位,含胸拔背,松腰塌胯。站樁時要排除一切雜念,要用意念控制身體的姿勢。 初練時,不要過長時間以1分鐘或二三分鐘即可,主要是你體會一下站樁動作的各部分要求,及至自己感到能掌握好時,逐漸增加時間,循序漸進,5分 鐘、10分鐘、15分鐘。15分鐘為最長時間,左右均為15分鐘,這樣堅持下去,你的形意拳水平就可有所提高了。
樁功歷來是拳家必修的基本功。博覽各派樁功形態多有不同,雖看似簡單,然而卻內涵深邃。因此習者只有知其形、悟其意,方能習之有效,達到強身健體,開發智慧,奠定技擊實戰之基礎目的。《少林拳法秘訣》拳諺云: 未習打先站樁。站樁要求因門派的不同而各有差異,但從腳型來看,大致可分為三種:一是腳尖內扣,二是腳尖外展,三是兩腳平行。我們是形意門, 故只談“腳尖內扣式站立”。該樁要求兩腳尖間距離與肩同寬,兩膝微屈(曲度據功法功力的不同而異),腳尖內扣,足大趾與足小趾著意抓地。上體要求含胸拔背、松肩墜肘,整體做到松而不懈,緊而不僵。從運動解剖學觀點來看,該樁功是由下肢膝關節微屈,踝關節微伸構成。膝關節微屈從而使骼腰肌、直股肌、后部臀大肌,及前股四頭肌、原動肌均收縮放松,增大了膝關節內旋活動范圍。踝關節微伸,是由脛骨前肌、趾長屈肌、半膜肌、半腱肌收縮,股二頭肌展長,共同完成的動作。腳尖內扣增大了膝關節的內旋范圍,符合人體的運動規律,兩腳尖構成梯形支撐面,膝關節內扣又便于膝關節彎 曲,降低人體重心,保護膝關節。這種功法是武術中散打技擊不可缺少的功法,也是祛病延年、健康長壽的必修功法。希悉心鉆研,堅持鍛煉。
意拳之樁功,亦有健身樁和技擊樁之分。健身樁簡便易學,可作為一種醫療體育運動而從之。健身是通過一些簡單的意念誘導,在人相對靜止的狀態下,使周身內外逐漸達到有序化,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習者身體自然站立,周身松和自然,默對長空,掃除萬慮,頭直目正,氣靜息平,要舌頂上顆(中醫認為“須發為血梢,指爪為筋梢,牙為骨梢,舌為肉梢”。行拳與練樁時須舌頂上腭,可接通人體任督二脈,真氣運行于丹田,氣滿則行,百脈暢通,肌肉堅實,內臟強壯)。身體各部關節似有微屈之意,雙手置身體兩側,掌心相對,可意想自己在水中任意漂浮,悠然自得。如能依法訓練,則全身具體之肌肉不鍛而自鍛,精神不養而自養,周身舒暢,內臟機能調節正常。但應切記,在練習中,身心不可用力,用力便失松和,不松則氣滯。
周天旋轉與意拳站樁。意拳自王夢齋先生創建以來,數十年間發展甚快,不僅因其技擊效果頗佳,其樁功在養生祛病的效果上更是人們理想的樁法。
中醫經絡學說認為,人體十二正經是運行氣血、溝通臟腑及上下表里的渠道。“別道奇行”的奇經八脈,則有維系和調節十二正經氣血的作用。故八脈之經好比渠道,奇經八脈就像湖澤,河渠水滿則貯于湖澤,河渠水少則湖 澤灌之。小周天即任督兩脈,大周天則是在修通小周天的基礎上修煉奇經八脈和十二正經。人的氣血在成年之后逐漸損耗,經絡漸有不通之處,人也就逐漸衰老多病。醫家認為這是先天之本命門之火衰微所致。而先天之本的強盛,必須靠后天滋養,意拳樁功就是滋養方法之一。
意拳樁站時,雙腳與肩同寬,雙手環抱于胸前,“獨立守神,提挈天地、 把握陰陽、呼吸精氣、肌肉若一”。內視意態為“麻、熱、脹”。意念“麻、 熱、脹”是人靜和出功夫的一條途徑,“麻、熱、脹”是所有鍛煉氣功的正常 感覺,站樁時,先從指尖起或從腳尖起,而指尖、腳尖正是手三陰、手三陽經、腳三陰、腳三陽經的交匯處。這樣,十二正經氣血充盈,氣不運自行,經不通自通。“小河有水大河滿”,任督二脈和其他經脈也會氣血充盈,使周 身都感到“麻、熱、脹”的舒適感。在此基礎上,再加上其他訓練方法,習功者就可望達到較高層的功夫了。所以習意拳者,一定不要忽視樁功,因為它既是初級功,又是高級功,可使人終身受益。
靜中不靜靜有動,動中之靜是真靜,靜之動是真動,從而達到以靜求動,不動之動的正體內外之動。為套路之練習力量發揮,打下牢固的基礎,動中 不動動有靜,靜中不靜靜有動,從而達到動中之靜是真靜,靜中之動是真動, 神意歸一,意發本性,形不破體,力不出尖。
瀏覽37次